企业不高兴中国大学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

http://www.cn40.cn 时间:2012-08-29 11:55来源:新浪


    一家“500强”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最近公开声称:不喜欢中国的大学毕业生。

     这个自称每年在世界各地面试2000多名应聘者的资深HR感叹道,许多中国年轻人进公司才两三年就跳槽,理由并不是对工作环境不满意,而是因为别家企业开出了更高的薪酬!

    经历过太多次这样的“意外跳槽事故”,这家频频措手不及、气恼无奈的大公司今年下了决心:改变人才本土化策略,不再在中国年轻人中挑选培养高级管理人才,中国地区高管今后全部从欧洲总部派来。

    这位人力资源总监不留情面地批评中国年轻人“对企业没有忠诚度,价值取向上过分看重金钱和物质,缺乏人文素质和团队精神”,他还严厉地指出:“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在学校,他们不严肃的就业观念竟然是大学老师教的。”

    “骑驴找马”

    他说,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在能力、知识方面没有问题,外语、电脑水平不输于甚至强于其他国家的同龄人,但对企业不怀“感恩之心”:“把年轻人招进来以后,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培养,还送他们到全球各个地区的分部锻炼,但仅仅呆了两三年、仅仅为了多拿点钱,他们不容分说就走了!我们的损失之大,可想而知。”

    一些调查报告印证了他说的某些情况。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,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首要离职原因为“薪资福利偏低”,占已有过离职经历大学生的35%。另一份调查报告指出,应届大学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的忠诚度偏低,超过一半的人声称,在第一个单位工作不会超过3年。在大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,超过80%处于“反复就业—失业”状态,他们在某家公司工作一段时间稍稍安定后,就开始寻找下一家,少数人甚至平均两个月换一次工作。

    这样的“异象”,也曾让欧姆龙公司的日本籍总经理很不适应,他说,日本大学生毕业后选定一家公司,往往会干一辈子;如果频繁换工作,将直接影响他的求职信誉。

    考察应聘者的“忠诚度”,因此成了不少企业招聘中最关心的事。有的企业甚至不打算招太优秀的学生,因为现实是“越优秀越不安于工作”。

    相对来说,销售等岗位的员工流动率可以高一点,因为适度流动能带来活力;但研发、技术支持等岗位需要团队稳定。最终一些企业无奈地动脑筋设计限制跳槽的办法,比如规定员工必须干满5年才发给房贴。

    6字“心经”

    “先就业后择业”,这6个字是大学里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如今必定传授的“心经”。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,当某位学生面对一个并不满意的工作去向犹豫时,老师总会劝他抓紧签下,“先就业后择业!以后找到满意的工作再跳吧。”果然,许多被动“先就业”的大学毕业生一旦有了点工作经验,就开始主动地“后择业”。难怪在诸多公司的人力资源高管眼里,这6个字是“问题的根源”。

    不少大学老师也细想过这6个字的负面影响。一位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坦率地说,如今大学里的“就业指导”,其实只能算是应聘策略课,比较功利、比较片面。教学生如何把简历做得吸引眼球、如何在面试中给考官留下好印象等实用技巧,是必要的;但只讲技巧,甚至把一些有“掺杂使假”之嫌的手段也当技巧来教,就走偏了。传授“先就业后择业”的观念,如是为了劝导矫正一些大学生的过于心高气傲、对工作机会的过于挑拣,并无不妥;但若把它绝对化,搞得“理直气壮”,同样是走偏了。他说,学校的就业指导还远不是职业规划,职业忠诚度等等理念连开讲的机会都没有。

    当金融经济危机带来就业危机,当“就业率”成为考核大学政绩的一大指标,“被担当”了重任的老师们身不由己。同时老师也是出于好心:“要学生先就业后择业,是生怕他们落实不了工作。”另外,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不顾实际地强调工作经历和经验,也会促使部分学生走曲线,先攒点经历再说。

    但是很明显,不当强调“先就业后择业”,会直接导致初次就业选择很难反映出大学毕业生的真实意愿,他们当然难有职业忠诚度。另一方面,当企业“恼羞成怒”减招甚至拒招应届大学生,则会进一步加剧就业困难。

    中智人才信息部经理朱诗勃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:“眼下年轻人的生活压力非常大,为了更高薪酬而跳槽,可以理解,不必苛责。”她提醒企业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多创造发展空间,帮他们做好在企业持续发展的个人规划,让他们看清楚自己如能持之以恒的前景,相信这是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。

    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中国日用科技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,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。